
颜真卿
颜真卿(709年-784年8月23日),字清臣,小名羡门子,别号应方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祖籍琅玡临沂(今山东临沂)。唐朝名臣、书法家,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、司徒颜杲卿从弟。颜真卿书法精妙,擅长行、楷。初学褚遂良,后师从张旭,得其笔法。其正楷端庄雄伟,行书气势遒劲,创“颜体”楷书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与赵孟頫、柳公权、欧阳询并称为“楷书四大家”。又与柳公权并称“颜柳”,被称为“颜筋柳骨”。又善诗文,有《韵海镜源》、《礼乐集》、《吴兴集》、《庐陵集》、《临川集》,均佚。宋人辑有《颜鲁公集》。
野史逸闻
生平
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(公元734年)中进士,登甲科,曾4次被任命御史,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。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,被贬黜到平原(今属山东陵县)任太守,人称“颜平原”。建中四年(783年),遭宰相卢杞陷害,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,被李希烈缢杀。
唐代宗大历元年(765年),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,遭贬谪。三年(768年)四月,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。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,他关心民众疾苦,注重农业生产,热心公益事业。针对抚河正道淤塞,支港横溢,淹没农田的现状,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,从而解除了水患,并在旱季引水灌田。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,将石
书法境界
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“颜体”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。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,境界自然瑰丽;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,境界自然雄健;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,境界自然阔大。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,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“如何齐于古人”的问题。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,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。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,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。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,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,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。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、充实,使得“颜体”形神兼具。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,出神入化的境界。“颜体”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。
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
戎马生涯
文武双全 横扫燕赵建奇功
人如其字 刚正威武有气节
颜真卿被世代推崇的是书法,其实他在起浮的政治生涯中所作出的努力,也是被人称道的。但在朝为官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,颜真卿也终究躲不过这一劫,宰相卢杞借反臣李希烈之手害了他。
固守平原 率军大破安禄山
颜真卿,字清臣,祖籍山东临沂,三岁时丧父,由母亲抚养长大。一生历任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。
二十六岁时他中了进士,又擢制科(朝廷为求散逸而有专长的人才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),顺利踏上仕途。公元750年,颜真卿由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,在御史台下属的三院之一的察院任职。在
主要作品
东方朔画像赞
《东方朔画像赞》的楷书作品有两件,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,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。此碑额篆“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”,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陵县,时年颜真卿四十六岁。苏东坡曾学此碑,并题云:“颜鲁公平生写碑,唯此碑为清雄。字间不失清远,其后见王右军本,乃知字字临此书,虽大小相悬,而气韵良是。”明人有云:“书法峭拔奋张,固是鲁公得意笔也。”
此碑原在东方朔故里(陵县神头镇)的东方祠,元代移至城内,清康熙六年(1667年)地震,碑身半截被埋在土中,至乾隆五十七年(1793年)始为热爱颜书的县令汪本庄挖出,并修碑亭保护之。1958年,德州地区又重修碑亭
颜体由来
为什么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为颜体?
颜真卿(709-785 ),字清臣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五世祖为北齐的颜之推,为著名的文学家、小学家。颜真卿于开元年间进士及弟,历任监察御史、殿中侍卿史。后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,官拜吏部尚书、太子太师,封为鲁国公,故称颜鲁公。颜真卿一生忠烈,人品极高,深得时人及后人景仰。颜真卿先从其外曾祖殷令名学习书法,遍临魏晋及唐诸名家书迹,又多次向草圣张旭学习书法,有《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惫》。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。颜真卿广泛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,对二王、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人研究,吸取其长处,经过消化咀嚼,形成了自家的面貌。来源书法屋,书法屋是
纪念建筑
纪念馆
颜真卿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广州路,东连乌龙潭公园,南望蛇山,西邻龙蟠里,北依清凉山、虎踞关,清静幽雅,翰墨流香。这里原是颜鲁公祠,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唐代杰出的政治家、书法家颜真卿的祠庙遗迹。
现存的颜鲁公祠为砖木结构,青砖小瓦,有大殿,配殿、东西厢房12间,占地1500平方米。
1982年,颜鲁公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94、1995两年,鼓楼区政府拨款全面维修颜鲁公祠。并在原放生井上恢复修建了新放生亭一座。庭院内增设景点,栽种名贵花木。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"书坛泰斗",镶金匾高悬与大殿内正
艺术特色
(?—600)京兆杜陵人。少英武,擅骑射,习兵书,精占候。以父荫袭太平县公。入隋,尔朱绩以谋反诛,牵涉万岁,坐除名,配敦煌为戍卒。窦荣击突厥,万岁请效命,驰斩突厥将,突厥大惊引去,由是显名。文帝开皇末,突厥达头可汗犯塞,万岁从讨,敌闻其名,惧而引去,万岁追击,大破之。后杨素忌其功,谮之,被杀。时人莫不惜之。
史公奕,字季宏,自号岁寒堂主人,大名(今属河北)人。
顾况(生卒年不详),字逋翁,号华阳真逸(一说华阳真隐)。晚年自号悲翁,汉族,唐朝海盐人,(今在浙江海宁境内)人。唐代诗人、画家、鉴赏家。他一生官位不高,曾任著作郎,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,贬饶州司户参军。晚年隐居茅山,有《华阳集》行世。
金鹤野人,字曼卿。高才博学,工为文,善字画。举进士。累迁登闻检院同知,以西京路转运使卒。
支遁(314-366),字道林,世称支公,也称林公,别称支硎,本姓关。陈留(今河南开封市)人,或说河东林虑(今河南林县)人。东晋高僧、佛学家、文学家。他初隐余杭山,25岁出家,曾居支硎山,后于剡县(今浙江省嵊县)沃洲小岭立寺行道,僧众百余。晋哀帝时应诏进京,居东安寺讲道,三年后回剡而卒。他精通佛理,有诗文传世。据文献记载,《神骏图》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。